close



“自清乾隆,第一枚田黃玉璽出現後,田黃開始成為富貴的象徵,加上田黃產自福州壽山,寓意福壽雙全。”


工藝美術大師王一帆向記者揭開了田黃自古以來的獨特身份。揚子晚報與工藝美術大樓聯合主辦的福建壽山田黃石精品展上,


田黃最為吸引目光,全場的王者——“荷塘笑語”更是放在最醒目處,1500萬的價格標籤,讓人嘖嘖稱奇。 


記者了解到,五一小長假期間,來看展的市民達到了數千人,200多件展品,也有近一半找到了“婆家”


,要看展的市民要抓緊時間了,精品展將於18日結束。其中,田黃作品,無論是擺件還是印章,最受大家關注。


如今收藏界有一句話是,“一兩田黃三兩金”,田黃究竟有著怎樣得天獨厚的魅力?初涉者又該如何鑑定田黃?記者對王一帆進行了專訪。


石秀天成


王一帆告訴記者,壽山石,產自福建省福州市北郊一個名叫壽山村的地方而得名。


據地質研究,福建省在中生代(距今約2.3億年到7000萬年)發生過大量火山爆發,產生大面積火山岩,埋在溪水間。


歷經上億年溪水的沖刷,以及它周邊土壤中所含元素的侵襲,滄海桑田之後,壽山石就產生了,


其按種類可分為田黃石、荔枝石、都成石、高山石、芙蓉石、大山石等。


早在宋代,壽山農民就在耕作之餘採石不止,淘石的農民像淘金者一樣,拿一個大篩子,將挖出來的泥土通過篩子過濾掉,


剩下的石頭中,有廉價的牛蛋石,也有十倍於黃金價格的田黃石。田黃“無根而璞,無脈可尋”,握在手中溫潤柔滑,


並能煥發出靈光異彩,覺得很稀罕。這種石頭黃澄澄的,且掘於農田,就給它起個吉利的名字“田黃石”。


萬石之王


田黃石出自田坑,其質地溫潤,顏色從外到內由濃漸淡。田坑石按其顏色不同又分為“田黃”、“田紅”、“田白”、“田黑”等品種


,其中田黃石色黃如枇杷,質韌而堅,是壽山石中最為名貴的品種,被收藏界稱為“萬石之王”。田黃在清代就有“一兩田黃三兩金”的說法,


到後來,“田黃石”的價格一再扶搖直上,以至“易金十倍”。到現在,平均價格達到了8000元/克,其中有些精品的價格超過了1萬元/克。


壽山村產田黃的地方不過一平方公里大小,早在清朝時,田黃就已稀少難覓。


“掛皮”是“防偽標識”


田黃石的外形酷似鵝卵石,無一例外都以黃為主色調,但黃的深淺不一。色澤較濃的行家稱之為“熟”,色澤較淺的稱之為“淡”,有些外濃裡淡的田黃石,則被說成是“沒有熟透”。


田黃石的“肉”外面還有一層“掛皮”,掛皮的顏色與田黃石周圍的土壤有很大關係:白沙層出的田黃多生白皮,黑泥土裡的田黃就多是烏鴉皮或蛤蟆皮。


王一帆告訴記者,越是“熟”的田黃石,就越好。古人說,田黃石有三大特徵:皮、格、蘿蔔絲紋。而現在,有“掛皮”的田黃石往往就成為這塊石頭的一個“防偽標識”,價格也更高。


田黃石在雕刻時多是依石而刻,盡量不減少田黃石的分量。 “要知道,現在田黃石原石,一克都要上萬呢!


由於現在純正的田黃石越來越少,以往人們認為一兩(這裡的兩是“小兩”,合為37.5g)即可成材,而如今,人們普遍認為25g以上的田黃石即為成材。”


王一帆表示,這就證明田黃越來越少。


田黃石如嬰兒皮膚般細滑


玉,很溫潤;似玉非玉的芙蓉石摸起來像蠟;都城坑石摸起來很堅硬。而田黃石,閉上眼,輕輕摩挲,感覺就像在觸碰嬰兒的皮膚,


“很像一句廣告語,但卻是就是這樣的”,王一帆說,手感,是鑑別田黃石的重要方法之一。鑑別田黃石,


還可以看它的成色、通靈度、質地、形狀等,成色越濃、通靈度越透、質地越溫潤細膩、形狀越飽滿的田黃石,就越好。


也有人根據蘿蔔絲紋來鑑別田黃石,但王一帆透露說,蘿蔔絲紋越細越好,但如果對田黃石了解不多,


光從蘿蔔絲紋的有無來鑑別田黃石,就很有可能會和最上品的田黃凍石失之交臂。田黃凍石通體明透,潤澤無比,


蘿蔔絲紋細微得幾乎看不見,但卻是田黃石中的最上乘之作。


王一帆還介紹說,最初期的贗品田黃石,手法粗劣,直接用樹脂和濕粉調了之後抹在石頭上,這種方法假冒的田黃石掛皮以黑皮和白皮居多。


晚些時候,就有了用外省的糙石來假冒的。這種糙石本身顏色有點淺淺的黃,石頭中有不規則管狀物,很容易讓人誤認成田黃石中的蘿蔔絲紋。


它摸起來又澀又乾。


來源:中國壽山石網   作者:木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稀世珍藏 的頭像
    稀世珍藏

    稀世珍藏:壽山石 樹化玉

    稀世珍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